研訪旅游文化一一“社科賦能助共富 山水詩路看溫州”系列活動走進樂清仙溪
|
9月21日,“社科賦能助共富 山水詩路看溫州”系列活動之“旅游文化”專場走進樂清仙溪。溫州市社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張京帶領專家團和采風團一行先后在南閤古村和北閤古村進行了采風調研,樂清市社科聯黨組成員葉文杰,仙溪鎮黨委書記陳呈、副書記包聞龍、宣傳委員林強等陪同研訪。 在中國古村落南閤村,研訪組的攝影師和旅游文化專家對國保單位牌樓群、恭毅紀念館、章綸故居等處進行了攝影創作和調研。直街上矗立著一溜七座(原來是九座)牌樓,那便是著名的南閤牌樓群,全國文保單位。這些牌樓象征著南閤章氏家族的榮耀:從明正統四年(1439)至嘉靖二十三年(1544),百年間,章氏一門先后出了三名進士,三名舉人。為首的“會魁”牌樓,建于正統四年(1439)。這一年,二十七歲的章綸得中進士。研訪組專家老師對南閤村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一個村集中有如此眾多的古牌樓群表示驚嘆,同時周邊風景幽美,人文與自然相得益彰,西南又鄰雁蕩山八大景區的顯圣門景區,認為資源稟賦是國內少有的。 在浙江省歷史文化名村北閤村,研訪組的攝影師和旅游文化專家對古黃渠、古民居、欽旌老牌坊、古街等處進行了攝影創作和調研。北閤村肇始于晉代,距今有一千多年歷史,2012年6月,入選第四批浙江省歷史文化名村。全村保持傳統風貌區域面積24.01公頃,其中核心保護區范圍面積為3.24公頃。古村落呈典型的魚形分布,內部街道采用街坊制,一條古街猶如魚主骨貫穿村子首尾,幾十條街巷如魚刺輻射全村,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古代交通體系,曾經是永樂黃3縣(市、區)集貿中心。北閣古村保留有眾多的古民居、宗祠、廟宇、店鋪、書院、橋梁、牌坊、溝渠等,全村現有50余座明清、民國時期的古民居。寶善堂、敘倫堂、寶親堂三座三進大宅院,是北閣民居的代表作。早在二十年代末,民國中將李介人(北閤人)在此地招兵組師,部分部屬以后成為紅十三軍的部屬,此地還出了中科院院士當代數學界李邦河先生。該村西北鄰雁蕩山八大景區的仙橋景區。研訪組專家老師對北閤村將人文歷史保護和創建浙江省無廢村相結合表示十分贊賞,認為千年黃渠穿村中而過,現在仍清澈見底,仍在使用,就是環保、水利和人文結合的最好范例。 研訪組專家還進行了訪談交流,浙江安防職業技術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教授徐剛,溫州市政協常委、甌禮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長、收藏家協會會長徐亮,溫州市政協委員、市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項策等專家,對仙溪鎮如何更好地挖掘旅游文化,發展旅游經濟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建議。徐剛認為,一是要規劃好,做好文旅項目的謀篇布局,提前對接好土地規劃、風景區規劃等各項規劃;二是要聯合好,好充分調動鄉賢的積極性和力量,合力發展旅游經濟;三是要借好力,積極主動對接相關部門和高校,爭取本地急需的高校人才支持;四是宣傳好,借勢數字化改革潮流,對接數字化改革成果平臺開展平臺宣傳,開展培訓,大力培養抖音、短視頻等新媒體宣傳人才。徐亮認為,要引人流,謀出路,做旅游大文章,重點要保護溪流的原生態,恢復仙溪兩岸的灘林。做仙溪人文內涵的大文章,南閣的牌樓、章綸故居、北閤古街應重點修繕保護。形成游在仙溪、吃在仙溪、住在仙溪的深層次的消費,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謀幸福。項策認為,既要做鄉賢的聯絡工作,還要做好鄉賢二代的聯絡,共同為發展仙溪鎮的旅游經濟而努力。 為了更好地發揮社科力量,以文化力量推動思想進步,以社科賦能助力共同富裕,溫州市社科聯主辦本次活動,樂清市社科聯,仙溪鎮黨委、政府,溫州市廣電傳媒集團共同承辦。
|